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党建园地

首页 > 党建园地 > 学习园地

学习园地

全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

2008-04-25 11:11:19 上传者 : SystemMaster

(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节选)

    未来五年,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艰巨,工作千头万绪,但最基础、最重要、最关键的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,实现经济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同步提高。
    一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,加快产业优化升级
    加快调整产业布局。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环境、资源和区位优势,打破行政区域和城乡二元格局,把威海作为一个整体,统筹规划建设以“两区两带”为支撑的区域发展板块。以经区、威海工业园和荣成、文登、乳山市区为节点,建设加工制造业聚集区;以中心市区、高区为重点,建设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;以海洋产品、畜牧产品、农产品为重点,分别在荣成、文登、乳山三市培育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带;以千公里幸福海岸建设为载体,将旅游景区、景点串联成线,打造现代旅游度假产业带。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要加快要素积聚,强化对中心城区的两翼拉动。威海工业园、石岛管理区和各省级开发区要集约利用资源,强化产业招商,大力培育关联度高、产业链长、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。文登市南海新区已拉开全面开发的序幕,要以重化工产业为重点,加快开发建设步伐,使之尽快成为区域增长新的强势板块。
   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。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,以先进制造业为龙头,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,以现代农业、现代渔业为基础,形成一二三产业上拉下促、三大基地齐头并进的产业新格局。以五大产业群为重点,突出发展现代制造业,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,推动重点行业、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向产业链高端集聚;优先发展高技术、高效益、低消耗、低污染的先进产业,重点发展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,积极培植清洁绿色能源产业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,大力发展亲海旅游,深度发掘、全面整合山海岛林泉城旅游资源,加快由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;提升传统服务业,培育发展金融保险、会展、文化等新兴服务业;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,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,在沿海、沿路建设一批公共物流基地,形成与现代制造业基地相配套的区域物流体系。加快推进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,大力发展高效、外向、生态农业,积极培育龙头企业,壮大合作组织,创建绿色品牌,提高现代农业的规模化、产业化、标准化、市场化水平。
   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。充分发挥海洋、岸线和区位资源优势,促进海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,加快由渔业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。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,加快发展远洋捕捞,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,突破发展海洋生物技术,培育主导产品,打造知名品牌。积极培植造船、修船、石化等高成长性产业,抓住当前世界船舶市场需求旺盛的大好时机,集约利用岸线资源,加快皂埠湾、俚岛湾、石岛湾等造船基地的建设步伐;镆铘岛石化基地建设要加大工作力度,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。加大“以港兴市”的实施力度,引进战略性投资伙伴,科学规划、加速推进威海新港、石岛港、龙眼港、乳山口港建设,积极扩大口岸开放,大力发展海洋运输,加快海陆物流对接,努力把港口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、临港产业的强力支撑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平台。
   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。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,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。实行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,以节地、节能、节水、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,加快形成节约型的生产、消费和城乡建设模式;以减量化、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,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降低废物排放,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佳效益。坚持抓大扶小方针,按照骨干企业膨胀带动、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要求,加快培育产业链条,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。潜心研究税收政策,积极培植税源,加大财税征管力度,强化综合治税,把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体现在财税“三个比重”稳步提高上。
    二、推进改革开放创新,增强经济发展活力
    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又好又快发展的第一驱动力。大力推进创新载体建设,健全完善政府推动、企业主导、借智引才、校企联合、资金扶持的“政企才学金”科技创新体系。积极实施“百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”,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型产业为先导的产业结构、以自主创新型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结构、以自主品牌为主体的产品结构,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向科技创新拉动转变,产品由威海制造向威海创造转变。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,加强党政人才、企业管理人才、高科技人才、高技能人才四支队伍建设,大力营造人才引得进、留得住、用得好的良好环境,让更多的高层次、高技能、创新型人才在威海建功立业,让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威海加速转化,让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在威海快速成长。
    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加速器,是我国的国策,也是我市的优势和潜力所在,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,突出提高开放质量和水平。继续大搞招商引资,更加注重招商选资,加快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、科技含量高、资源消耗少、产业带动力强的大项目,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。继续坚持“以质取胜”,大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,积极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,扩大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,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。加快“走出去”步伐,在巩固劳务出口、境外工程承包的同时,积极稳妥地发展境外投资,尽可能多地利用国际资源,占领外部市场。坚持“威海以外都是外”,大力引进国有骨干企业、大型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,在国内招商上实现更大的突破。更加重视环境建设,不断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园区承载能力,努力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。
    积极推进市场取向改革。进一步创新企业发展机制,推动重点企业的战略重组,加快资本向优势产业、优质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,形成新的竞争优势。研究制定促进各类企业跨越发展的政策措施,鼓励企业做大做强。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,加快公用行业、公共事业产权多元化改革,健全国有资产监管、运营机制,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、基础性、先导性、公益性产业集中。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,增强投融资平台功能。健全现代市场体系,加强商品市场和各类要素市场建设,努力形成制度完善、竞争开放的市场体系。
    三、完善城市功能,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
    积极实施城市规划。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,充分发挥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指导和调控作用。重视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规划衔接,中心城市要按照“一线多核多组团”的思路,整合空间资源,优化空间布局、基础设施布局和人居环境布局;四个次中心城市(区)既要主动承接中心城市辐射,又要不断增强功能、优化环境、突出特色,发挥好区域带动作用,加速城际对接,形成一体化威海的同城效应。科技新城、临港工业区和威海工业园与主城区要统筹规划,成为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坚持扩大规模与求精求美同步,以建设世界精品城市为目标,城市分区规划、小区规划及每个项目的设计,都要挖掘文化底蕴,突出地方特色,重视整体协调,提高城市品位,努力做到建一项工程添一个景观,件件是精品、处处有文化,为建设世界精品城市不断增添新的亮点。
  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。按照适度超前、突出重点、配套完善的要求,建立覆盖全市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主体框架。加快推进米山、坤龙邢水库除险加固,米威调水三期、胶东引黄调水等水利设施项目;加快推进华能电厂三期,华能、国华、鲁能风力发电,昆嵛山抽水蓄能电站,石岛湾、红石顶核电站等电力设施项目;加快推进青威高速、荣乌高速、桃威铁路改建、机场扩建改造等交通设施项目,青威高速要确保今年“七一”准时通车。紧紧抓住建设青烟威城际铁路的机遇,以实现交通一体化为切入点,更好地融入半岛城市群,为未来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。
    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。按照先规划后建设、先储备后开发、先征地后配套、先地下后地上、先做环境后出让的要求,统一配置土地资源,适度超前建设公共设施,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。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,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,完善城市生态绿化、安居保障、防灾应急功能。加快发展经济适用房、廉租房,适度发展高档精品住宅,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。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,完善条块结合、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,进一步健全“两级政府、三级管理、四级网络”城市管理体系。
    争创国家级生态城市。进一步强化“没有生态化就没有现代化”、“没有绿水青山就没有金山银山”的意识,以创建生态市为抓手,将改善生态与保护环境同步规划、同步推进。加快建立以循环高效为特征的生态产业体系,调整产业结构、企业布局和发展模式,努力走出一条投入少、效益高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。加快建立以造林绿化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,深入实施“五林工程”,扩大绿化范围,提高绿化水平。加快建立以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体系,突出水、大气和土壤污染防治,把威海建设得天更蓝、水更清、山更绿、地更美、空气更清洁,人与自然更和谐,力争在新一届市委任期内建成国家生态城市。
    四、坚持统筹发展,加快新农村建设
    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。坚持以城带乡、以工促农和“多予少取放活”的方针,坚定不移地以产业化提升农业,以工业化致富农民、以城市化带动农村,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,走政府引导、农民主体、社会支持、合力推进的新农村建设路子。
   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。坚持“向农业本身要效益、向农业外部找出路”,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。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,大力发展设施农业、装备农业、科技农业,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比较效益。积极实施“春风行动”、“再就业援助行动”,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利用,进一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。大力发展“能人经济”,积极引导农民务工经商,通过自主创业增加收入。实施开发式扶贫战略,促进低收入农民加快脱贫致富。积极研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、新办法,完善城乡互补双赢的帮促机制,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。
    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。坚持规划先行,按照“建设中心村、培植特色村、合并弱小村、保护历史文化村”的原则,加快制定完善镇村建设规划,优化村庄布局。坚持分类指导,城中村和城郊村要打破村际界限,统筹规划、集中建设居住小区,一步实现城市化;经济发展好的村要积极创造条件,与邻近村联合兼并,集中建设新村;其它村要完善相关政策,引导现有宅基地依法有偿流转,集约利用土地资源。坚持促强扶弱带中间,促进发达镇村率先发展、中等镇村加快发展,扶持欠发达镇村急起直追,形成你追我赶、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。
    延伸覆盖公共服务。健全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,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要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,确保新增教育、卫生、文化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农村。统筹规划城乡公共设施建设,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,构建城乡衔接、惠及长远的水电、交通、通讯、环保等基础设施体系;积极推进“万村千乡”和“双百”市场工程,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;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、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。
    五、坚持富民优先,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
    积极推进全民创业。大力倡导自主创业、艰苦创业、和谐创业,鼓励人们干事业、支持人们干成事业、帮助人们干好事业,形成万众一心创大业的生动局面。民营经济既是富民经济,又是实现新发展的活力和潜力所在,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增长点。要认真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,进一步完善以创业辅导、融资担保、技术支持、人才培训、信息咨询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服务体系,为民营经济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。进一步扩大创业主体,鼓励公务人员辞职创业、农村和社区干部带头创业、科技人才兼职创业、在外能人回乡创业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、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“二次创业”,支持更多的有志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。
   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。多渠道、多形式增加就业岗位。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,加快形成市场主导就业、政府促进就业、个人自主择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,让有创业本领的人自主创业,有技能特长的人尽展所长,有劳动能力的人各得其所。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,为“零就业”家庭至少提供一个就业岗位。加强就业再就业知识与技能培训,突出对失地、失业劳动力和外来工的培训,让更多具有劳动能力和工作意愿的劳动者就业。
    不断增加群众收入。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,逐步提高劳动分配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。坚持“一次分配讲效率,二次分配讲公平,三次分配讲责任”,在效率优先、防止平均主义的同时,更加注重社会公平,逐步缩小贫富差距。加强对收入增长的指导,努力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,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,有效调节过高收入,取缔非法收入。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,实现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和人民共同富裕。

© 山东齐鲁(威海)律师事务所 电话:0631-5286209 5286279 5206148 传真:0631-5202397 地址:山东威海统一路402号 鲁ICP备19035080号-1 技术支持:力丰网络